知识付费里的“知识”交易模式分析
没人愿意被时代抛弃,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人们都需要学习,而获取知识的便利性、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等客观条件也让“终生学习”这句口号逐渐成为可能。知识付费的用户也迅速增长,有数据估测,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将达9.3亿人,假设2020年大专和本科及以上比例达22%,预测2020年知识付费人群基数将达2亿。
自2016年迎来知识变现元年,内容付费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潮流和风口,很短时间内快速吸引了大量创业者涌入。纵观市场,入场的有知乎、喜马拉雅、豆瓣、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型玩家。其次包括咪蒙、罗胖等自媒体大V基于更多变现需求入局;另外一些以工具型姿态入场的玩家比如小鹅通、创客匠人等为内容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还有一些以社群姿态入场的玩家,比如有书的崛起。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及发展趋势分析》数据显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过程中间,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所谓知识付费,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和以往人们熟悉的图书、报纸等“出售”知识不同之处在于,活跃在这个领域的一大批公司、平台和“知识网红”,他们将自己的知识技能通过互联网,借助智能手机端变现。“知识付费”,具有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特色。
知识交易的模式分析
但回顾过去两年,知识消费市场正在悄悄发生改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人们开始愿意付费了,并且越来越愿意,只要你价格不是高得离谱。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改变的发生?了解这一问题前,先来明确一下当下知识交易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主打“知识课程与知识节目“,代表人物为喜马拉雅
从罗辑思维音频到每天听见吴晓波,从《奇葩说》老僵尸的《好好说话》到湖畔大学的三板斧网上课堂……作为课程,从马云的湖畔大学到混沌研习社,从声音专业教练到企业管理课程,其特点是有较为成熟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就像是跻身名家大课现场”偷偷蹭课“;作为节目,从小时候读的《少年科学(画报)》、《奥秘》、《飞碟探索》,到长大以后看descovery探索、《百家讲堂》和TED,它会专门突出主讲者的个人ip、打造“知识网红”,内容形式更加现场化、故事化、干货化和娱乐化。
第二种模式:主打“知识咨询”,其代表人物为在行。
在行模式下线下约见专家就是带有社交色彩的咨询行业020;而分答更加碎片化,60秒反映出的信息更多是一种咨询式八卦娱乐,满足人们偷窥心理。
其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中的咨询,而众所周知,除了专业的法律、管理、心理咨询,咨询行业在中国目前的发展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第三种模式:主打“知识分享会”,其代表人物为知乎live。
它继承了知乎一贯的调性、内容相对专业系统,具备可操作性,而且更多是基于业已形成的社交关系,或者介绍页上亮眼的履历,或者是被预告提纲中的某个问题抓住了心。
其聚焦的是一线城市最流行的分享会,讲求的是在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的分享中有足够的观点和内容,但是正如业已呈现的那样,分享会受众较为专业,对分享嘉宾的背景履历要求较高,听的过程是一个烧脑的过程。为此,现实中人们参加分享会往往看兴趣、时间和心情,一段时间内可能听很多场,但要一直这样高频跑会下去会有点压力。
第四种模式:主打“知识精读”,其代表人物为得到。
秉承罗胖要做知识“二道贩子”的一贯思路,得到更多出现的是对知识的筛选和提炼,浓缩的就是精华。除了和喜马拉雅一样强调个人ip和品牌栏目,得到更像是现实中的简报和读书会,这是一种更轻的模式,在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读书的今天,具有着巨大的想象力。作为一款SaaS行工具,短书以H5页面为传播形态,以“图文音频专栏+语音live直播+视频直播讲解”为内容载体,以知识微店为呈现形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为内容付费的变现方式,支持嵌入公众号、app、网页等任何地方,可帮助企业、机构及个人打造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完全独立的品牌知识服务平台,并在品牌领域内完成付费转化。相比其他模式更适合中小v、中小机构入驻。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1t2b.cn/zhishifufei/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