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是什么?应该怎么用?
知识付费,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同时使付费者获取知识。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知识,也能激励优质内容的付费平台形成良性竞争。据相关数据显示,知识付费产业预计到2020年规模将达235亿元。
然而,从反馈的信息看,知识付费并没有让人学到多少知识。就知识的购买者来说,知识付费难以见成效,主要是选择太多、时间太少,造成人们的决策瘫痪、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时间有限,盲目跟风,以及知识宝库中的“精华”难觅,加上自律性差等,都导致“付费”并没有达到“知识”的预期。
而就收费方而言,付费平台把知识付费搞得越来越像一种“社交货币”。而花钱买来的“知识”,如果不是“物有所值”,接下来想再用“割韭菜”方式盈利,恐怕并不现实。高质量的知识付费产品,同样需要知识提供者的倾心付出。如果只是把一般性知识加以包装,进而形成“网红”或“粉丝”,这样的知识付费模式恐怕走不远。
客观地讲,移动互联网普及加快了生活节奏,人们害怕听到“你今年读了几本书”这样的问题,而知识付费的出现,恰恰契合了这种需求。但改变“感觉钱交了,知识就是我的了,课放在账户里,有效期很长,就更懒得去看了”这种现状,也还有一段路要走。
“知识焦虑”蔓延已成趋势,但如何缓解,并非只有“知识付费”一条路,但都需要认真投入相当的时间与精力。总之,若想获取真知识,当以务实的态度勤求索,并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才是缓解“知识焦虑”的正确态度。
“知识付费”早已不是一个新词汇了。如今,反思的声音也日渐多了起来。日前,《工人日报》以“为知识付费,你交的是学费还是焦虑费?”为题进行报道,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2016年被定义为知识付费元年,近两年暴涨的关于知识付费的讨论。让我们误以为只有这两年知识才是收费的。事实上,知识、优质的内容自古以来都是要收费的。之所以会有知识免费的错觉,其原因来自于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信息爆发式增长,海量的免费信息都在网络上,一键就可以搜索。免费信息的泛滥,品质良莠不齐,人们通过知识付费的方式买回自己的注意力。说白了,知识付费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你的时间成本。
很多人诟病知识付费没用,只是买个安慰感。其原因在于“学习从来都是自个儿的事”。知识的使用价值从来都是取决于学习者。说到底,终身学习是每个积极上进的人都应持有的态度,知识付费只是简单的聚合信息的渠道,但自我转化这一个步骤,没人会为此埋单。
知识付费,说白了就是花钱购买阅读特权。应该看到,这种形式大有可取之处。比如,知识值钱了,用户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的观念日趋成熟;比如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并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仅此两点就意义重大。
不过与此同时,行业的“痛点”也暴露了出来。一些用户反馈,自己所购买的“知识”缺乏营养,存在线上体验差、虚假宣传等问题。比如免费试听很诱人,一旦钓上了消费者立马翻脸,提供的服务“偷工减料”……总之,可以归结为两个字,不值。此外,知识付费以高浓缩、纯干货为卖点,但不少人发现“每天听一本书”更像是花钱买安慰,把知识加工转化为易于传播的商品,到底能否满足用户需求,引起了不少怀疑。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1t2b.cn/zhishifufei/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