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t2b排行榜 > 知识付费 >

你我该如何正确看待知识付费时代?

知识付费的新时代,知识产品良莠不齐,你我究竟该如何辨别真伪,做精明的知识消费者?

01知识消费与商品消费的差别
作为商品和服务消费者,我们要做的只是选购。要消费知识,我们要选购、要消化、要使用。知识的消费链条包括四个环节:知识创造、知识产品化、知识消化、知识使用。

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我们付出的就是金钱。要消费知识,金钱只是我们所付出的很少的一部分,我们付出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在消费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常经历痛苦,那也可以算是我们付出的成本。
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我们很快得到消费的结果,商品和服务与期望不一致的情况很少发生。知识以外的商品和服务遵循所见即所得、所用即所得的模式,它的效用可以相对明确的评估。
要消费知识,我们通常要很久之后才知道结果,知识产品的结果与期望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
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我们通常需要问自己为什么需要,也知道自己要什么结果,要做的只是选择。
要消费知识,我们会问为什么需要,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结果,甚至我们还要说服自己或被外界说服:你真的需要。
要做一个精明的知识消费者,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消费能力:如何选购(筛选),如何消化,以及如何使用。
哈佛大学知名教育学教授戴维·珀金斯提出过一个开放性问题: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评估标准: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和机会。其中,机会指使用的机会或概率。这四个标准可以用来帮我们判断,我们要学什么。
我们购买和消费知识产品与服务,不管它是媒体、内容或教育,我们对它的吸收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原有的认知水平,取决于我们的投入与努力程度,而不是只取决于产品本身。
这一切,使得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身为知识消费者的素养。我们要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要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输出”学习,通过“使用”学习,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
02我的知识之屋的支柱是什么
要成为精明的知识消费者,首要的是认识自己。
知识的消费是分等级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消化略高于自己水平的知识,对于远超自己知识背景和能力的知识则很难消化。总是消费容易的知识相当于吃糖果,吃太多通常有害无益。
认识自己的知识能力,可以从个人的知识整体和单个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分别考察。对单个专业方向上的水平高低,在各个领域有自己的衡量方法,各不相同。比如要衡量一个市场营销人员掌握品牌、营销、公关的知识与技能,我们有着较为成熟的衡量方法。
对于个人的整体知识水平,一个可行的考察方式是自问:我的知识之屋的支柱是哪几根?个人知识之屋的支柱、柱子的说法源自朋友间的探讨,这个说法可以追溯到智慧七柱和建筑的七盏明灯。
作为第一代“互联网移民”,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我自然地对互联网思想、互联网产品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工科背景的大学和研究生学习生活,自然地让自己拥有了工程思维。互联网思维和工程思维这两个支柱对我来说几乎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由此,可以大略看到我的知识之屋的几个柱子分别是:
互联网产品开发;
传媒内容和知识产业;
商业管理;
工程思维。
我们每个人的知识体系、知识支柱都是在不断进化迭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妨自问:
我自己的知识之屋的支柱有哪些?
有什么已有的知识支柱值得被高效利用?
我们要努力在学习中建立哪些新的知识支柱?
我们可以观察知名人士,也可以观察周围的朋友,看他们的知识之屋的支柱是什么?
这些支柱如何支撑他们个人的智识发展与事业发展?
观察大师级人物的知识体系我们发现,大师和普通人的知识之屋的区别在于:
第一,支柱的坚实程度和高度不同;
第二,各支柱的匹配程度不同;
第三,它们组合形成的空间不同。
乔布斯的知识支柱是科技产品、商业、品牌营销、艺术设计,他在每个领域都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
03通过知识框架去对抗碎片化
我们所处的信息和知识环境必然会更加碎片化,我们消化和吸收信息及知识的方式也必然是碎片化的方式。
在接触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时,我们应先掌握这个领域的总体脉络或总体框架。这就好比要建一幢大楼,先建大楼的基础和框架,之后再建墙壁,装窗户,进行室内装修等。
例如,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持续地接受各种新观念、故事不是什么好的策略,市面上流行的新观念可能是相互冲突的,我们很容易在观念碎片中迷失。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先建立创业必需的商业与管理观念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基础,我们才能有效地接受、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
对于创业者来说,或许可以先给自己建立这样一套超简单的框架:
战略与产品规划,可以使用“商业模式画布”。
品牌与营销,可以从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开始。
一般管理,包括如何管人、管事、管财务、像CEO一样思考等,可以从韦尔奇和格鲁夫的讲述里借鉴。
有了这个框架,在听到颠覆式创新、从0到1时,我们就知道这是进行战略与产品规划的新思路;在听到“超级IP”时,我们可以用它来丰富自己的品牌营销工具库;在听到合弄制、人人参与决策这样的观念时,我们可以用它来改善自己的一般管理模块。
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我们可以把已有的框架借鉴过来使用,然后用实践、外部的观点、自己的反思来充实它。
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借鉴经典框架、读经典资料、向专家请教等方式,快速地形成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之后,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经历成功和失败,不断地完善、改善、提高。
这样的思路可以用到几乎所有的领域,不论我们是试图掌握互联网运营方法,还是学会公众演讲,或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创意、学习听古典音乐等。
我们还应当定期地回顾和优化自己在这个新领域的知识框架。随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有时我们会发现最初的知识框架变得有些杂乱,需要进行梳理;有时我们会意识到之前的框架可能需要补充新的模块;有时由于外界快速变化,我们感到框架里的某些信息需要被彻底替换掉。
在跨越某个知识与经验阈值之后,我们常常会发现更有效的框架,之前的框架需要彻底废弃。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接受之前的知识框架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的事实,转而拥抱新的知识框架。
04通过“输出”学习,通过“使用”学习
对于知识,我们可以用实用的态度来看待它。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知识的看法很简单直接:知识就是要有用。
对于实用性的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使用它,学习的方法也应当实用。我们认为,实用的方法是:通过“输出”学习,通过“使用”学习。
工程类的知识在过去100年里快速演进,关键原因之一是,工程类的知识不断地被投入使用,然后反馈、修正、改进。在计算机科学等快速变化的领域,我们甚至看到,不只是使用知识,然后提供反馈,产业界的实际运用甚至会超越学术界的研究,反过来指引学术研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人才快速地流转。
对个体来说,我们消费知识会经历消化、吸收、使用几个阶段。在使用知识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把碎片化的知识不加思考地投入使用。投入使用的知识应当经过消化、吸收,有意识地转换为针对自己实际情况的可行方案。
第二,不能教条化地使用知识。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清晰地了解我们受到什么样的理论和假设的影响,即使判断它是有效的,也还是需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消化、吸收、使用知识的过程中,“输出”这个词特别重要。
读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书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比较稀疏,它需要我们用想象和思考去补全,读书使我们处在一种主动活跃的状态。但是,读书有时又是“危险”的。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作者的逻辑很流畅,读书后我们自以为很懂,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一个可行的改进就是强调“输出”:在进行学习性的阅读时,要做摘要,整理思维导图,撰写阅读笔记,向他人介绍这本书,举办讲座系统地讲述。
输出可以刺激和优化学习过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让这种分享变得更加便捷,我们可以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简短的读书分享,和朋友微信讨论读书的体会,在各类微信群进行读书微课分享。
将知识投入使用,如果能够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向他人传授为什么、怎么做,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训,这样的输出更会让我们的知识学习和使用更加有效。
能否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人,是验证自己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关键指标。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使用这样的输出方法来学习时要注意避免两个陷阱:
陷阱之一,对于一些无法直接重复和验证的领域,这样的输出过程可能有事后合理化、美化的倾向。从对自己负责任的角度讲,我们应当做到至少对自己真诚,我们在听他人的经验分享时也要意识到讲者有这种倾向。陷阱之二,这样的输出之后,我们可能错误固守自己的经验,固执地认为自己所总结是对的,在未来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进行变化时失去灵活性。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只是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信息,更是为我们的分享和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可能是学习的真正状态。
知识产品的一个根本特性是,图书、课堂、媒体或所有其他一对多的知识传递,都只是建立一种对话的基础。有了这个对话的基础,我们能够与现实对话,能够与自己对话,能够与他人对话。所有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都不是普遍的一对多,而是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这样的知识,只有在真正的交流中才能产生。
作为知识消费者,面对这些需要付费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应该去思考,它有没有降低我们的知识消费的总成本,提高效率?它也让我们面临另一个艰难的问题:过去看似免费的知识消费中,是不是我们的总成本很高、效率很低?
要成为一个精明的知识消费者,我们要做的是:
要认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
要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输出”学习,通过“使用”学习。
我们也要改变对知识价值的评估方式,重视有针对性的知识,要重视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1t2b.cn/zhishifufei/262/

相关专题: 知识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