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里有知识吗?
“知识付费”就像一场无法避免的风暴,无论你喜欢与否,它都将重新瓜分时代的红利。而不肯变通的坚持,将变成朽木还是琥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仍守旧规的话,恐怕无法顺势搭上新一轮媒介革命的顺风车。
“知识付费”里有知识吗?
韩寒说:“不幸的是,知识付费大都是忽悠,它传授的几乎全是碎片化知识,而碎片化知识是不可能让人学会独立思考的,更别提认知深度与广度的提升了。”
虽然切中了要害,但这个问题好几年前国外就讨论过了。
我们所看到的国产知识付费类产品也并非原创。早在2013年的1月的柏林,由德国电信已经孵化出了图书解读类的知识付费产品——Blinkist。
Blinkist不提供任何书籍内容,而是15分钟的音频概括一本书,用户每个月支付4.99美元畅听,内容以成功学为主。
Blinkist也被质疑过这样能替代阅读吗?但它的回复十分诚恳:纯粹主义者认为阅读概要是“阅读欺骗”,但Blinkist的目的是先让学习路径活起来,再培养后期自主学习性。简言之,培养用户的阅读兴趣为主,希望能出培养用户自主学习能力(但不保证)。
相比之下,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国产同类产品总有种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气质。
产品先给用户诊断:你这样不行啊,世界会惩罚不学习的人,别人都行你不行,因为你有“病”。然后迅速从身后掏出药说,你吃我这个,药到病除。虽然逻辑满分,但总觉得被骗了,而且花钱吃了药,病也没治好,是不是把用户当傻逼骗了。这个流程就是前段时间吵得很凶的制造焦虑再贩卖焦虑。
所以问题出在,国产图书解读类知识付费产品之能力配不上他们宣传时给用户画的大饼。相比Blinkist实在很多:你能力不足的焦虑,我不负责解决,我只是用内容填充了你通勤、做瑜伽、吃早饭的碎片时间,因为我的产品是音频,不干扰你干别的事儿,然后你给我钱,我做更好的内容回报你,双赢。
所以,Blinkist的CEO说:始终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所以才会想到为用户节省时间获取信息,压缩了解一本书或一种方法论的时间,他们花了很多心思来设计这款产品。但Blinkist在APP Store里的评价并不尽如人意:
相比之下,国产知识付费产品硬件过关,而且在汗流浃背地服务于挑剔的中国用户。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解读书类的知识付费产品里有知识吗?有。
在我听了国内几大平台的解读书的音频后发现——似曾相识。有些音频像大学老师讲的文学课,有些像报刊书评,还有一些像浓缩版的“百家讲坛”。你想想曾经看“幸运52”都能学到知识,现在把一本书的精华摆在你面前,你还能睁眼说瞎话嚷嚷:我什么都没得到?
你当然能学到,但我也理解,你其实是觉得学了用不上,为什么?就像谷阿莫说电影5分钟,说完你就不看了吗?看玩旅游宣传片,你就不用去旅游了?同样,25分钟讲完一本书,你怎么做到心安理得地不读了呢?所以,这也是国产知识付费被人骂的关键,向用户暗示了音频内容可以替代真正的阅读。虽然耍鸡贼了,但也别一棍子打死。
听音频内容,你可以选择吞下别人咀嚼出来的知识点(有时候这些知识点还真不是我们能看出来的好),也可以在听了解读书的“套路”,培养阅读方法,这就是Blinkist所说的培养用户后期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当成挑书的导览,浪费20分钟听点知识点,总比去书店瞎逛好,何况有些书确实不值得你通本读完。总之,如果用户自己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再好的学校也救不了懒惰的灵魂。
所以,无论是Blinkist还是得到、喜马拉雅、创客匠人学堂、知乎读书会等等,从商业模式到提供的服务本质一样,但如果按Blinkist这样坦诚,骂声会不会小一点?
抛开国内外各种各样的公司名称,仅仅说这种以书为依托的内容再创造,是非常符合互联网精神的。所以已经有一些出版社嗅到商机,开始和平台联合用解读书做营销。在我看来,音频内容比抖音包装更合身。毕竟图书是文字艺术,不是表演,更不会在15秒内被展示出来。
然而,很多强烈反对解读书的人,实际上根本不愿意花几块钱了解一下自己的吐槽对象。我挺羡慕这股就是看不惯但你要搞死你的任性劲儿。
“知识付费”应该付费吗?
某知识付费平台的编辑跟我说,我们内容收费,所以很容易被告上法庭。就像葛优瘫、葫芦娃怎么调侃都行,一旦涉及盈利,请交侵权费。
一本书出版后,晒朋友圈可以,电视推荐可以,写书评骂可以,夸也可以,如果有自带流量的明星能推荐一下,管他读没读,出版社喜大普奔,但如果变成音频内容做知识付费——不可以。
当然出版社也有自己的理由,你都解读完了,大家不买书怎么办,跟无良盗版商有什么区别。这让我想到一位做高端家具设计的朋友,他被问及怎么看待淘宝山寨问题时特别从容地说:一点都不担心,愿意花10倍价格买我们产品的用户,是不会去买山寨货的,他相信自己的用户有基本审美。
所以,一篇音频内容怎么出来的?它真的是“盗版”吗?
首先,编辑和作者一起定下需要解读的书,作者会在阅读完后列出大致方向,再和编辑沟通,此时编辑也是读完这部小说,大家一起讨论哪些点值得深度解读。接下来才是动笔写,初稿完成后,继续和编辑讨论,中间改七八稿都是有可能的。然后编辑会递交给总编室,会有团队讨论稿件优劣,最后写一份反馈返到作者。曾有供稿的朋友说:“当我收到上千字的意见时,惊呆了,当然也很感动。我觉得自己的东西是被重视的,而且明显是认真读过给到的意见,这和野生写作的自我成长完全不同。”然后再改几轮直到总编室过稿,然后定稿修改掉文章中不准确的部分,完全按照做书的标准做内容,作者会收到总结性的评价方便他/她下次创作。最终稿件送去录音、上线。
现在这些平台对内容打磨的精细程度,足以羞辱那些疯狂出烂书的出版社。
同时,无论是平台编辑、供稿作者,都拿到了相当丰厚的报酬,作者能拿到平均一个字一块多的高稿费,而编辑是之前几倍的工资。除此以外,很多出版方已经尝到了和平台合作的甜头,千万不要低估这些平台的带货能力。
这也是我更想讨论的方面,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房价翻倍增长的时候,作者、编辑、出版方的经济水平是否配得上这盛世?
我已经听过太多文学编辑抱怨,年轻的作者不是没天赋,不是不愿意,只是写出一部好小说之前,先要被饿死了,怎么选?没得选。
编辑也是,很多认真负责的编辑还拿着贫困线上下的工资,带着很厚的失望换工作,因为这行情不值得他们去奉献。
抛开什么平台、产品和互联网,就说知识本身,它当然该被付费。如果你习惯了看免费的影评、书评,为吸粉而创造出的讨好大众口味的公号文章,你喜欢不花一分钱,转发一篇文章就能宣泄情绪逞英雄,那么谢谢你,未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免费的垃圾。
如果反过来,且不说现在的知识付费值不值得付费,但你有信心说总有一天知识付费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人人执行的动词和习惯,今天哪怕自觉得有些吃亏的付费,说不定会成为未来更好内容生产的一次微薄投资。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1t2b.cn/zhishifufei/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