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扶贫要更精准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均采取了一系列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这与中央的脱贫攻坚战略要求是一致的。
通过近年来实施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工程等措施,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并未随之明显提升,使得不少农村父母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就读,不但导致城市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也使部分农村学校逐步成为缺少生源的“空心”学校。
为什么持续不断地增加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却仍然未能根本性地扭转一些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因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大部分用在了诸如校园校舍、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而未能对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软件部分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当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已得到相应改善的情况下,仍没有及时改变工作重点,导致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针对性不强、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粗放扶贫”问题突出。为此,基础教育领域须改变以前那种“粗放扶贫”的工作模式,以“精准扶贫”的工作方式改善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
实施义务教育的“精准扶贫”,必须找准义务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症结,对症下药。农村校长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除了经费短缺导致他们不能接受足够的培训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乏终身学习的资源和动力。当前,一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图书馆或阅览室装备的图书,从内容到质量较为低下,不但难以吸引师生的阅读兴趣,更难以给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学校的“精准扶贫”,应主要集中在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密切相关的师资培训、图书装备水平和质量等软件建设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与农村学校教育问题相伴而生的,则是城市学校“大班额”问题。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新建城市小区迅速增加,但是一些地方的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却未能跟上,加之各种原因涌入城市就学的农村适龄儿童少年不断增加,使城市本就紧张的学位日趋不足。未来几年,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如不迅速采取措施,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因此,解决城市义务教育的这一薄弱环节,也须以“精准扶贫”的思路,按照现有需求及未来发展需要新建、扩建中小学校,满足城市迅速增加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需要。
唯有以“精准”的工作模式,有的放矢地改善城乡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均衡发展的大目标,为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刘殿波,系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2月8日第2版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1t2b.cn/jiaoyuzixun/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