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t2b排行榜 > 教育资讯 >

家庭教育:家有“为什么”宝宝怎么办?——如

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是十万个为什么,我一天都快被逼疯了!”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求知欲,都会提出问题,遗憾的是,大部分孩子的求知欲都在成长中被破坏殆尽。所以,你回应孩子问题的方式至关重要。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于牙牙学语的孩子而言,那些看似幼稚、好笑的问题却恰恰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表达自己情感的开始,也是他们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桥梁。对此,父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把握得当,孩子们会兴趣高昂,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也能够进一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距离。
可事实上,许多父母并未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要么仅仅把与孩子的对话看成是一件好玩的事而敷衍了事,要么因为孩子问到了所谓"有伤大雅"的问题而对其断然喝止,而那些被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搅得焦头烂额的家长自然更不在少数。
该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嘲笑孩子的问题。
 
  受到嘲笑以后,孩子会丧失发问的意愿“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小鸟为什么会飞呢?”……也许孩子天真的问题令你觉得非常好笑。但仔细想想,要回答这些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当然,你也可以回答:“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但是,如果你能以孩子一样的视角,抬头往上看,你会发现自己平时视若无睹的天空原来这样蔚蓝,这样美丽。这时,相信你也会和孩子一样,非常地惊讶而受到感动吧!
要想回答好孩子的问题, 先要接受孩子对于事物的惊讶情感。这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孩子天真无邪的问题,的确让人觉得好笑。不过,这样笑一笑混过去的态度是非常不好的。尽管这些问题大人其实也难以回答,但如果在这时候轻蔑或回避孩子的问题,却会造成很坏的结果。
轻视或嘲笑孩子的问题,会使孩子丧失发问的意愿。如果无法让孩子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时妈妈可以非常认真地告诉孩子:“我再去查一查。”这么一来,孩子会因此而受到激励,会想再发问。
有个四岁的女孩看了《人猿泰山》的电影,就问妈妈道:
“第一个人是出生在很早以前吗?”
“是吧?是在很早以前。”
“那个人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吗?”
这时,妈妈并未回答,却笑了起来。
这孩子从妈妈那儿得知人是从肚子里生出来的。第一个人类没有妈妈,所以想泰山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当孩子有这种奇特想法时,千万不要笑她,而要和她一起想:“嗯,到底是怎么样来的呢?”
地球上的第一个人,到底是怎样出生的呢?……其实,这的确非常难以回答。科学家们正努力地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可以给她讲国内外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上帝造人等等。
 2、对孩子的提问要予以肯定和赞赏。
 
  一定要真诚地赞许孩子,并告诉他(她):“你真了不起,能注意到这一点。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啊!”
孩子充满了创造力和好奇心,能够注意到大家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当我们用心肯定孩子的提问,就等于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正面的影响。
 
3、回答孩子的问题要考虑到孩子提问的背景。
 
说到这一点,我们先举个例子。
很多小孩子吃饭的时候,家长都会要求孩子赶快吃。看到旁边的人很快地吃完时,有的孩子就会问:“人为什么只有一个嘴巴呢?”
这时如果告诉他:“如果有两张嘴,那就成了妖怪了。”就会让孩子觉得非常沮丧。
那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如果多长几个嘴,就可以很快把饭吃完了……”这才是孩子提问的真正原因。所以这时候,最好说:“是呀,如果有两张嘴,就能够很快地吃完了。”
 
4、让问题回到提问者本身。
 
当孩子问我们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问题拿过来反问孩子,让他们自己思考和回答:“对呀,为什么人是两条腿走路,小猫却是四条腿走路呢?”“你觉得呢?”
不用担心孩子太小,答不上来,其实他问的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是有大概的答案的。虽然这个答案不符合科学答案,但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这个思考的过程。
而对于大孩子而言,即使他也答不上来,起码你问了他,就是给了他思考的时间,所以即便他一时答不上来,你们一起去查书,去询问其他人,也体现了你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启发他自己寻找答案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你给他灌输的答案。
一些研究已经证明,成人一旦直接给孩子提供了答案,孩子就会减少或停止探索与答案有关的其他知识。更有趣的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孩子对大自然与生物的理解比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孩子更早。
所以,最后,我们别忘了,引导孩子寻找解答问题的过程,允许孩子与这个世界进行更多地接触,比给予孩子答案更加重要,因为这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一项终生技能的传递。
 
让我们都爱上家里的那个小小探索家吧!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1t2b.cn/jiaoyuzixun/258.html

相关专题: 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