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t2b排行榜 > 教育资讯 >

如何正确的看在线教育的十年

     在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工具,帮助大家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并且在疫情后逐渐在开展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毫无疑问,这些科技产品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进步。但是为什么在线教育却走到了“只有在线,没有教育”的地步?
我们可以将整个在线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0年到2016年是很美好的创业时期。那个时候一群群优秀的创业者在讨论着各种有意思项目,有做着各种充满创意的产品。如果那些优秀的产品能够持续下来,到今天形成中国教育科技的产品矩阵,中国教育也许将远远领先于世界了!
 
  第二个阶段,2016年到2019年,我们的周围铺天盖地充满了各种融资新闻,从开始大家觉得2千万美金的融资创纪录,到最后对2亿美金的融资都平常,到今天的10亿美金量级,可以比得过马斯克的登火星了。在这个时期,媒体追捧高融资的企业,创业者以获得高融资为目标,这个时候不仅在线教育创业者变得焦虑,线下传统培训机构的伙伴们也变得焦虑。在寻求各种融资,上市,并购的机会。当校长变得焦虑,就会强迫教师变得焦虑,当教师变得焦虑,就会由教师转为卖课者,课堂上就变得焦虑。当课堂焦虑了,全社会也就焦虑了。
 
  第三个阶段,2019年到2021年,是整个在线教育行业陷入囚徒困境,追求高估值让创业者走上同一条路线。但是当一个领域,资本认可的方向就是所有创业者努力的方向时,创业者有什么价值呢?整个行业陷入零和博弈,开始为一统天下征战。在教育领域,这怎么可能呢?北大别说收编全国的大学,哪怕北大扩招几倍,北大也就不再是北大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重要的就是大家丢失了初心,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个样子。我在这里例举一些公司,具体名字我就不提了,很多曾经明星现在不知所往的项目,从他们创业初期我就与创业者在一起了,那时他们找我做顾问,起步时他们真的是想做个好产品好课程。但是当他们融到2000万美金,融到1亿美金时,我便看着他们一步步地走向了买流量,电销,卖课的道路。
 
  俞老师说过一句话“现在在线教育行业的会议,讨论AI能够来一礼堂的人,讨论流量能够来一操场的人,但是讨论教学能来几个人?”。我不知道创业者们是否还记得6年前、7年前一起在咖啡馆聊天、谈理想的日子,为什么自己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无论是做教育工具还是做教学服务,前面是有两条路的。一条路是人声鼎沸的路,一条路人迹罕至。
 
  我们以一对一产品出发,先说向上的路。一对一追求教学效果,会更加强调个性化,也会要导入班课混和教学,导入PBL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教学是无止境的,产品或者教学可以越来越好,没有止境。但是教学要做好,就要培养老师。在座的校长们都知道,除却少数有天赋的人,培养一个合格的老师,一节可以讲一套完整的一个学期的某学科的老师,这老师需要备至少两次课,这意味着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这意味着当大到一定规模时,自我培养老师才能解决“生产能力”问题时,速度会非常受限。
 
  再说向下的路。比如一对一,我投过学大教育,知道那个时期的一对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状态不断进行调整,才能叫个性化教学,因此标准化程度也较低。但是如果希望加强,可以做另外一种一对一,即找没有临场学情分析能力的老师做顺PPT一对一,这种方式招几个大学生就能搞定,让他们顺着PPT讲,想办法在PPT里插段子,讲得比较精彩就行了。如果觉得这种模式需要固定老师,运营成本高,可以继续向下做老师不固定,约滴滴打老师的一对一,这就变成了基于材料的“读材料”教学。这种模式继续再往下,是四个人同时上的一对一,一个老师给四个学生上课,但是在学生端可以看上去老师只针对的是他一个人,这种模式运营成本更低了。但是还不是极致,再向下可以用AI做一对一。
 
  这就是过去十年,在线教育产品在追求增长效率,追求生产效率的方向下,不断地降低实际教学效果,又不断地用体验或者概念来包装。从商业角度上,这是合理的,因为向上做太难,速度太慢了,既要培养老师,又要深入做教研。在纯粹的竞争环境下,如果这些产品名称都叫一对一,家长与孩子并没有区分能力,价格可以完全相同,这时教学交付做的越轻,越有更多的空间投入到营销上,增长速度越快。
 
  这便是典型的劣币驱除良币效应,并且总有更劣的币,直到所有的币没有了一丝含金量,市场整体信用完全崩蹋,整个行业全部结束。卖课,卖产品都有两条路,好卖还是卖好,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
  谈谈资本。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涛涛不绝。”我认识不少投资人因为买了新东方,好未来的股票翻了几十倍,但实际上,新东方、好未来属于长期慢牛型企业,它们的股价能够在过去三五年得到几十倍的收益,主要是因为新东方、好未来的业绩也取得了几十倍的增长。但是这种几十倍的股票收益的期望传到了一级市场,让行业认为教育可以有快速增长的逻辑。实际上教育领域追求快速增长是非常难的。做教学服务需要培养老师,这很慢,做教学工具也需要建立老师的使用习惯,一样很慢,都需要时间。
 
  资本不是目的,而是路径。如果你的创业目标是上市融资,不断让企业的估值越来越高,那么你的企业一定会走上不归路的。如果你看到别家公司拿到大笔的投资,心里就焦躁,也想融到那么多钱,那么你的企业也会走上不归路。创业者更多的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才是对资本真正负责任。
 
  投资人希望投到优秀的教育产品,但是教育产品的认证是非常专业的事情。真不是亲身试课,或者拿自己家孩子试试课,找几个名师讨论就可以知道一个教育产品是否有生命力的。学龄前孩子没有“教与学”的概念,没有自律意识,在孩子眼里都是游戏。大学里大学生们评分最高的老师通常是讲水课泄考题的,更别说孩子们了,因此用孩子是否喜欢,孩子是否愿意续费来判断教育产品是否有生命力那是错误的。教育产品的生命力与表层体验经常是相反的,这时需要用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了。
 
  谈谈监管。
 
  今年是教培业监管之年,未来两三年可能都会进入强监管时代。很多人将教培业在过去的混乱归于市场,认为市场机制不适合教培领域,将现在教培业的混乱归于市场机制。对此,我借用张维迎老师的一句话:“市场从不失灵。失灵的是失掉法治与公平的市场。”。
 
  教培市场有存在的合理性,一个社会不能将学生的教学选择权完全抹杀,因此这个市场一定会存在。同时,市场监管也不能总是简单地用规模来制定进入门槛。在教育领域用规模定优劣是荒唐的,如果按规模定教学优劣,那么美国人可以把哈佛关了,北大的规模比起一个省级龙头机构都小。
 
  但是在市场管理上,如果总将个别企业的违规转为对全行业的惩罚,那就不是一个法治的,公平的市场,问题就会越治理越严重,直至像今天的情形一样过度混乱,不得不下狠心,直至一刀切。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违规的还是不违规的,在市场上就没有成功者,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谈谈媒体。
 
  过去几年,我当面批评过几位教育媒体的朋友。我说你们的不良报道让所有创业者变得焦虑,你们没有做媒体起码的认知。同时,行业的不健康发展让行业媒体也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一个不能以行业繁荣为目标的行业媒体真的是死得活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问问媒体,你是选择做创业者的朋友还是头部有钱人的朋友?你是赞扬美好还是鼓吹成功?你是追求行业的生机盎然还是追求行业的千篇一律?
 
  一个千篇一律的行业哪有媒体的生存空间?如果一个媒体能为行业的生机发声,能够致力于让行业变得自律,才能一起助力行业按照合理的态势稳健的发展。如果媒体只是在“追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媒体人应有的责任意识,那不仅对行业不利,自身也无法为继。
 
  今年教培行业肯定不会那么好,毕竟过去存在太多问题了,监管势在必行。我们需要理解,不理解也必须接受。
 
  展望未来,我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地发展。今天参会的创始人多是教学出身,在机构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情况。如果有一天你面临增长压力的时候,面临投资人压力的时候,希望能够明白,在教育这个领域,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几十个目标客户但是却不会报你家课程的领域,增长问题一定是教学出了问题。在这一时刻,如果能停下来回想下创业时刚要出发的状态,而不是去思索要搞死对门那家成为行业第一,那么你就既会过得开心也会过得成功。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1t2b.cn/jiaoyuzixun/628.html

相关专题: 在线教育 教育 在线教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