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t2b排行榜 > 教育资讯 >

建设在线课堂要有长期思维

据媒体报道,各地各学校近期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目前在很多地区已形成了“国家教育平台—地方教育平台—企业教育平台—部分学校平台”的多层级应用选择场景。
 
平台的搭建和优化属于硬件范畴,更重要的其实是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质量以及应用模式。资源是教育的内核,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一直是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应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推进为契机,以线上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为突破口,尝试改变学校教育整体服务模式,优化学生学习的基本生态,促进校际、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首先要有立体化、长期性思维。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在线教学,体现出的更多是一种应急思维,是常态授课的某种替代。笔者认为,仅有应急思维是不够的,应该树立立体化、长期性思维,切实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作用,以多种形式整合汇聚真正优秀的课程资源。以北京市中小学课程教材资源网建设为例,通过采取“市区评优、出版社供给、政府购买、学校供给、企业联动”的多途径资源汇集模式,形成了广受师生喜爱的大批优质资源。
 
在推进在线教学过程中,还要建立课程资源规范标准,加强资源库联通,逐步破除“资源孤岛”现象,集中人力、物力加强优质通用型、体系化课程资源开发,实现跨平台使用。一些教学资源之所以难以实现联通、共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标准、存储编目工具不一,只能零散使用,无法形成资源包,难以发挥整体作用。建立平台和资源标准,资源库间及资源间就有了联通的基础和依据。当然还需要建立机制,保障联通工作的顺畅性。此外,还要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的形态,增加开放性。丰富形态指的是关注真实教学样态,扩展资源外延。课程资源应该包括课堂实录、微课、电子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游戏、学生活动方案、教学反思等,只有多样化、丰富可选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支撑高质量的教与学。开放性是指要增加课程资源的可加工性与交互性,比如保留课程资源的可编辑性,或者与在线编辑工具一起打包供给,让教师可根据个人思考、教学习惯进行资源加工,在学习优秀教师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从而不断开阔教学视野,提高教学能力。
 
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让课程资源随时随处可得,学校的形态和使命也正在发生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线下、线上学习将能实现无缝衔接,学生所能享受的教育服务的上限,不再单纯由本校教师的能力决定,学校间、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将不再取决于环境和师资的差别,而是取决于拥抱信息化的心态,以及应用在线教育资源的能力与水平。因此,笔者建议,各地各学校和一线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去研究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多种类型的资源应用场景和模式。
 
疫情终将过去,校门总会打开。作为教育工作者,目前应该做的,不是简单地以应急思维面对在线教学,并坐等疫情结束,而是应当抓住当前时机加快布局信息化教学,深入研究建立应用导向的资源供给和服务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无障碍流通。通过推进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营造新型教学生态,不断缩小校际、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努力让每一个学生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1t2b.cn/jiaoyuzixun/514.html

相关专题: 线上教育 线上课程 在线课堂 在线教学平台